程知曰:湿之中人,阴先受之,故本经湿证,多从助阳温散为治,若妄下,则阳虚阴盛而不可救矣。 喻昌曰: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,不知太阳经无□语之例,必日久而兼阳明、少阳,方有□语。
脉短则阴阳不附,脉和则阴阳未离,其生死但从脉定耳。初服得微汗则解,能食,汗止复烦者,服五合。
盖无汗烦热,热在表,大青龙证也;有汗烦热,热在里,白虎汤证也。 若蛔厥则时厥时烦,未为死候,但因此而驯至胃中,无阳则死矣。
『图经』云:一名三阳五会,在前顶后一寸五分,顶中央,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,可灸七壮。然呕多则气已上逆,邪气偏侵上脘,或带少阳,故虽有阳明证,慎不可攻也。
总之邪在少阳,是半表半里之热,郁而不升,故以小柴胡治之,所谓升、降、浮、沉则顺之也。烦躁发作有时者,是燥屎秽热上攻则烦躁,不攻则不烦躁,故发作有时也。
见厥复利者,是阳退而阴进也。故用人参、粳米,补形气也;佐竹叶、石膏,清胃热也。